光子晶體之光學傳輸與量子光學現象
Professor retired, Department of Photonic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交通大學光電系退休教授
Introduction
網頁目錄
Overview 總覽
Research interests 研究興趣與專業:
光子晶體之光學傳輸與量子光學現象
2021年8月6日 星期五
第七章 建構賞心悅目的影像(四)
構圖規則以及何時打破它們
偉大的美國攝影師愛德華·韋斯頓(Edward Weston)曾經說過:拍照之前參考構圖規則,就好像您在散步之前要先研究有下萬有引力定律一樣。是沒有必要的。
攝影有很多規則,所有規則都有其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應該認真地遵循它們。了解規則存在的原因及其應用的效果,可以使您了解違反該規則的結果。反過來,這使您可以根據您想說的故事來構圖而不是他人的思想來創作作品。
以下是攝影構圖的六種常見規則,以及可能要打破它們的原因。
ㄧ、三分法則
如果不提到三分法則,攝影的書將是不完整的!三分法則是一種構圖工具,通過該工具,圖框將以三分之一等間距以水平線和垂直線進行劃分。
該規則的支持者聲稱:與將主體放置在中央相比,對齊照片以便將主體放置在相交點之一會產生更大的張力、能量和興趣。
首先讓我說三分法則行得通的背後的原理(三分法則源於黃金比例,基於一個數學公式)被古希臘和埃及建築師用於建築設計。三分法則也有其他作用。它打開了圖片空間,不僅有助於強調主題,而且還強調周圍的物體和細節。這是它在風景攝影中很受歡迎的原因之一,攝影師經常希望觀者看到整個場景。
但是,如果您的目的是將主體與背景隔離開來,會發生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三分法對攝影師不利,因為它可以打開背景空間。為了將主體隔離在圖框中,將主體居中放置會產生更好的構圖,而不必缺乏張力、能量或興趣,如下圖所示。
二、傾斜的地平線
通常認為,地平線永遠不應傾斜。這有充分的理由。地平線是我們的自然取向。當我們迷路時,我們的本能是尋找地平線,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視覺參考。確實,沒有地平線,很容易沒有方向感。
因為地平線是我們本能的定向形式,所以地平線給我們創造了一種平靜和鎮定的感覺。當我們在照片中看到它是水平的,會喚起相同的感覺。在風景照片中,這通常是一件好事,因為風景影像趨於和諧、祥和和寧靜。
但是,如果您的目標不是和平與祥和怎麼辦?傾斜的地平線使我們失去平衡,因為在自然界中,地平線永遠不會傾斜。如此看待它會破壞我們的幸福感。如果您的目的是營造一種不和諧感和不平衡,那就完全合適了。例如,考慮下兩個影像。 首先,在地平線是水平的影像,您會感到一種寧靜的感覺。但是,在第二個影像中,有很強的運動和能量感。 物理上只是輕微旋轉照相機的方向。 但是,第一張圖片和第二張圖片之間的情感變化是鮮明的。
關於直線和水平
許多風景攝影師始終使用水平儀連接到相機的配件(或腳架的雲台)上,以確保相機保持水平。他們覺得這很重要,特別是在拍攝人的本能要拉直似乎是傾斜的地平線(例如彎曲的湖岸)的場景時,這樣做會改變場景的表現,場景中如果有其他元素存在的話,大多數情況下會更糟。所以,保持自然的透視很重要。另外,當在柔軟的地面(如沙子)上使用三腳架時,在拍照前攝影師會重新檢查水平儀,以防萬一三腳架腿下沉而使雲台傾斜。
三、填滿圖框
此規則說:一旦您確定了主題,就用它填滿整個圖框並獲得盡可能多的細節。同樣地,重要的是要了解遵守此規則的影響。當主體充滿圖框時,會被強調並與背景隔離。影像變成只與主題有關僅此而已。
縮小主題以包括較大部分的外圍信息會更改照片所涉及的消息。想像一下這個影像:用斑馬填滿圖框很容易,但是結果影像就沒有啟發性。靠後站立,縮小斑馬把破火山口包括在內,這樣的構圖變得更加醒目,信息也大不相同。通過使用廣角鏡來包含更多周圍的細節,創造了一種野生動物影像,其魅力與純直的,填滿圖框的照片截然不同。
四、框架主體
框架主體是呈現影像中的視覺元素,尤其是主體相對於其他物件的放置方式。 框架主體可以使圖像更美觀,並使觀者將注意力集中在帶框的主體上。框架主體可以用作一個構圖的物件,將觀者注意力引回現場。當框架與被框的物件在主題上相關時,它可以增加影像的深度,並可以增加照片的趣味性。
決定框架的因素
建構框架主體的元素:前景的元素沿著主體的兩側放置,以便將觀者的眼睛引向主體。這樣可在框架中創建更封閉和穩定的空間。
景深:能夠良好對焦的最近點與最遠點的物件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越長意味著景深越深,距離越短意味著景深越淺。這種選擇性對焦技術使攝影師可以直接控制觀者應對焦在框架的哪些區域。
空白空間:框架中使用負(空白)空間以增加美學吸引力。這種設計原理可以使框架與正空間保持平衡。空的區域可以與主體形成鮮明的輪廓,因此成為有意義的框架。但是,負空間主要用作中性或互補的背景,以吸引人們關注中心主題。
漸暈:一種自然發生的光學現象,讓影像外圍的亮度或飽和度降低。這可以使用機械或數位方式將焦點集中到影像中光線充足和飽和的區域,稱為「熱點」效果。
透視失真:一種光學技術,其中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影響前景和背景之間的感知距離。較廣的鏡頭可延長距離並顯示更多背景,可用於在同一照片中顯示主體及其周圍環境的細節。更長的鏡頭會壓縮距離;由於它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對框架內空間的感知,因此可以在建築物和汽車上使用以創建擁擠的場景。
顏色和燈光:利用顏色或燈光的來區隔主體或熱點與前景。
特別是在野生動植物攝影中,一般規則是以眼睛水平拍攝主體,使影像更具吸引力。該規則基於心理學,被稱為「親子關係的理論」:父母向下看孩子並控制他們,而孩子抬頭看父母並服從他們。 成為一個父親之後,我開始懷疑這個特殊的理論!當從明顯高於或低於眼睛水平的位置拍攝動物時,這種關係就會轉移到照片上。該理論說,當我們以成年人的視線水平交流時,這種關係變為平等的狀態。任何一方均不屈服於另一方。當應用於野生動物時,這會使照片更具吸引力。但是,有時候放棄規則也同樣有效,例如影像的目的是灌輸力量感或喚起自卑感。確實,商業上成功的影像是直接俯視拍攝對象。
六、引導觀賞從左到右
因為我們閱讀時是從左到右的,儘管這表明我們應該設計具有相同流向的照片。在這種情況下,眼睛在影像空間中遵循固有的自然路線。但是,通過逆向流動,特別是當將對象放置在框架的邊緣時,可以將眼睛引回到圖片空間,而不是讓眼睛離開。 為了說明這一點,下面的兩個影像顯示了它在實踐中的工作方式。
-
攝影是 透過鏡頭(透鏡) 將遠處的物體,形成縮小的像記錄在底片或光感測器上。光學上定義像距(Si)與物距(So)的比值為像的放大倍率,M=Si/So;反之, 放大倍率的倒數, 1/M= So/Si=R,稱為縮小倍率。所以 縮小倍率越大,影像越大。 在固定光圈F數之下,一般人都...
-
攝影想要有長景深,一般人直接會想到小光圈(大f數),或許加上短焦鏡。然而在一個特定光圈和焦距的設定下,我們都可以找到一個對焦距離(物距),使得後景深無窮長,而前景深等於二分之一的這個物距。換句話說就是,將相機對焦在這個「超對焦距(hyperfocus)」時,從二分之一的超對焦距...
-
退休+手機真好! 紅花韭蘭 , 葉子扁平(蔥蘭葉子圓且中空),又名風雨蘭,種在破鋁盆擺在家前陽台已超過20年。平常澆澆水,少施肥。偶而出遠門,沒人照顧,回來還健在。20幾年來,不太注意何時開花,完全忽視她的存在。昨天看到枯萎-ing的紅花,心血來潮,讓她做個主角。以手機拍照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